李老先生如今年过八十,是金井镇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的文化旗杆,有着绝大多数金井先辈没有的视野和故事,对于我辈了解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李学坤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历史见证人。点击这里查看原文。
他的古董收藏都卖给了长沙县档案馆。
关于金井的抗日英雄纪念塔
长沙县金井镇映山咀曾有一座抗日纪念塔,高6米,分为3层。第一层为基座,上面刻有“碧血丹心,永垂青史”的碑帖。建塔的地方,还有一片墓地,安葬阵亡官兵300余人。只是,这座纪念塔与墓地全部毁于1974年。今年76岁的老金井李学坤一说起这事,就伤感不已:“官兵们都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的。哪怕是就在附近择地重建,也是对抗日官兵的一种尊重。”
李学坤介绍,他曾多次到实地走访。现在可以确定当时在金井抗战的是国民党第十军预十师二十九团(这支部队后来参与了衡阳保卫战)。公墓与纪念塔落成于1943年清明节。
1974年,金井粮站兴建榨油厂,将这里毁坏,无论是塔还是墓,现已荡然无存。只是,在毁墓的那天早晨,守墓人的儿子跑到山上,将塔上两块碑偷偷推到偏僻处得以保存。后来,李学坤在一口山塘里捞到了其中一块,运至家中保存至今。他说,据他了解,现在还有部分塔石散落民间,如果能够修复纪念塔,他愿意将这块碑捐出来。
原文地址:
更详细的故事版本
1941年9月,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犯湘北,罔民党中央军第十军预十师二十团在金井一带与敌军激战一昼夜,消灭了日军大部兵力,迫使日军残部向大山塘、学十桥方向逃窜,狼狈退过新墙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二次湘北大捷的一部分,而国民党中央军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1943年春,预十师工兵200余人开赴金井、学十桥一带,在群众的协助下,将当时草草掩埋的遗骸,逐一挖出清理,有的用木棺收殓,有的用陶器盛装。他们在金井映山咀的小山冈上新建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占地面积约3亩。墓穴成正方形,周宽8米,深3米,共埋葬300余具抗日阵亡将士。此地背西北朝东南,前有金井河水滔滔直下,宛如玉带,后有兴隆山脉环绕,浑如帷幕,左右屋舍参差,田园交错,行人如织,鸟雀争鸣,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该墓地上砌有烈上纪念塔,塔高六米,三层:第一层为基座,高一点五米,宽三米,嵌青石碑四块,刻有预十师师长孙明瑾撰写的碑文:中华民国三十年八月,倭寇再次进犯长沙时我军驻守衡岳,奉命歼敌。纵横驰骋,沐雨栉风,日夜兼程,转战福临、金井等地,得而复失五次之多。我英勇将士无不以一当百陈团固守金井,奋力参战一昼夜,牺牲三百余人,碧血丹心,永垂竹帛。以战略所关,奉命转移,诱敌聚歼于长沙外围,战果赫赫,与功有焉。战后为忠魂有归,故建公墓于此。未几,敌欲湔雪二次惨败之辱,集结更倍之兵力,作三次进犯,适我师固守长沙,益能淬厉忠贞,挞彼顽虏,前赴后继,竟创盟国空前胜利。余因念为我党国牺牲奋斗之官兵,激发有自,复怀先烈之壮举,尤不可灭而不传,鸠工修葺,期诸不朽。从此汩水湘江,浩然正气,必可荡漾千秋,勋功伟业,更将永垂不朽。师长孙明瑾谨志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清明立(以上为李学坤收藏的残存墓碑碑文)。墓前排列有十三块青石板,正中一块最大,镌刻着预十师二十七团少校营长阮梦成、二十八团中尉排长胡友善、二十九团中尉连长冯其中等人的姓名、年龄和籍贯。第二层为碑身,高3米,宽1.8米,正面镌刻着第十军军长方先觉亲笔题写的“泰山军铁血师抗日阵亡将士墓”,碑后是“永垂不朽”四字。第三层为塔顶,高1.5米,顶部刻有国民党党徽。塔前有一座矮拜台,供人凭吊祭奠之用。拜台前立有一围坊,高3米,全部用青砖垒砌,由此通道延伸至金井古镇花桥。其余是一块广阔的空坪,有古樟两棵,其中一棵古樟上面钉有一块木制禁牌,上书“公墓重地,严禁牛马踏其间”。墓地四周植有月季、剑麻、松柏和冬青等花草树木,清新幽雅,庄严肃穆。
1943年清明节,公墓落成,军长方先觉、师长孙明瑾、团长陈希尧、葛才生等三百余名官兵前来举行公祭活动,肴馔满陈,鞭炮齐鸣,哀乐呜咽。一行人皆三杯通地府,祭文一纸寄哀思,官兵齐下泪,齐悼国殇,永怀先烈。
此后,每年清明,常有烈士家属亲友前来扫墓。阮梦成的夫人韩丽珍多次从衡阳前来扫墓,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她仍坚持每年前来祭扫。
1974年,金井粮站兴建榨油厂,这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墓地被夷为平地,碑石散落,遗址荡然无存。如今,金井映山咀抗日阵亡将士墓的唯一一块墓碑静静地躺在李学坤金井镇的老家中,其他墓碑则极有可能被深埋于遗址附近的路基下。然而,烈士为国捐躯的丰功伟绩和爱国精神,永令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