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坤老人计划编写《民以食为天 – 金井漫话第九辑》的初步设想

李学坤老人是《金井漫话》的创始人,在他于2023年元月去世之前几年,李老师一直在计划着编写第九册,可惜没有找到合适的编辑和写作班子,我当时是很有兴趣的,但是看到了他写的这个提纲,感到压力太大,于是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放弃了加入编辑团队,因为这个话题对我来说太陌生,需要做很多研究才行,而我要养家糊口,没那么多时间。

现在我已经开始编写《漫话金井》第九辑(为了避嫌,改为《漫话金井》),并且开始采访周边老人,作为一个百姓人生的记录者,我没有专注于写粮食这个话题,如果明年还有机会继续编写《漫话金井》第十辑,那时候有了一些知识积累,也许可以完成李老师的这个计划。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想一起来参与,请和我联系。

下面是他写的提纲意见中的部分内容,也融合了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疑惑。

粮食是大事,是我国2000多年的难题,现在仍是安全的首要问题。很多问题要深思:解放前人均十亩以上,没饭吃,现在人均耕地4亩,有饭吃,为什么?除了众所周知的大规模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种植技术的提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或者说更底层的原因?有没有需要警醒的地方?

解放前的粮食生产和用粮状况:

  • 10%的人口占有70%的土地,80%的人口没有土地,或者少地。地主请长工,年薪有的26石,或者30石,40石,月工是1担,2担,零工是8升米…
  • 佃耕地主的土地无力投资,属于掠夺经营,产量低下,亩产不足200斤。(我的疑惑,为什么解放后可以立刻开始大修水利,包括大型水库,同样也是用肩膀手脚,而在解放前就没有谁有这样的组织能力?如果老蒋没有跑到台湾去,他能够用一种同样高效有力的方式来解决水利建设的问题吗?)
  • 自然灾害多,抗灾能力弱,水旱虫灾会导致少收或者绝收。(同样,水灾也是由于没人修河造成的,大地主最多给当地修桥,但要靠地方豪强来疏通一条河道,对他们要求就太高了。)
  • 开荒扩地种红薯,加工成丝后储存以长时食用。
  • 节约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吃少吃,瓜菜代。解放前平均年龄只有36岁。
  • 民间借贷,流通以谷为比价物。
  • 长沙出现过抢米潮,乡间出现过逼卖。
  • 那时候有这样一些词汇:逃荒、湖北佬、河南佬、洞庭湖区、讨米、沿门求食,偷窃米饭瓜菜。

解放后

  • 1950年,减租退押;(嗯,刚开始不敢立马得罪地主?)
  • 1950年冬 – 1951年春,土改;(要获得大多数百姓的支持,只能杀猪。)
  • 1952年发展农业10大政策,组织农民渡荒,瓜菜代;(不知道有没有瞎指挥,也许不组织更好?)
  • 1953年整修南洞庭湖,兴修水利,1954年后修螃蟹洞水库。
  • 实行农业合作化,1954年互助组,1955年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修水利虽然代价很大,但功劳也很大,先不说它。但是这种合作化公社化就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了。)
  • 以粮为纲,实行农业八字宪法(水、肥、种、土、密、保、工、管),兴修水利,广积肥料,改良品种,推广深耕密植,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应该就是瞎推广造成的。)
  • 改革生产责任制,推广杂交水稻,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出现吨粮田。
  1. 1949年,筹粮支前;建立粮食管理机构;
  2. 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城市按人定量,乡村自产自食;粮食票证管理,流动人口凭票就餐,迁移人口实行粮食迁移供应;
  3. 合作化后,先国家,后集体再分配,集体管粮,分户定量,按时发放。有生产队分粮到户名册,实行基本口粮,劳动奖励粮,家肥奖励粮。
  4. 坚持节约用粮,计划用粮。
  5. 过苦日子,办公共食堂,散公共食堂,一家一户各自安排。
  6. 实行生产责任制到户,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产量逐年提高。
  7. 粮食市场化,逐步放宽,做到软着陆,国家实行储粮,管控粮油市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