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心理疾病的根源,就是不愿意承受合理的痛苦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也是荣格语录中的一句,大多数中国家长对此都会认同,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谓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但这句话不完整,所有 – 这个词用得太绝对,需要补充一点,很重要的一点。

很多人不是不愿意去承受合理的痛苦,而是内心深处带着伤,现在无力去承受,但是这种无力会被很多人误解为不愿意,是态度问题,但其实是生理问题。我们的社会上有很多人因为这个原因被误解,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反抗和厌烦,包括青春期少年的叛逆,骨子里都是因为上面的那句话是不全面的,偏颇的。

一个人有没有意愿去承受合理的痛苦,也就是合理吃苦,去历练,他的态度旁人很容易看到,但是内心深处的伤口,这个大多数人看不到,甚至被指责的人自己也看不到。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大多数家长都是等到孩子出了问题,走到学校门口会发抖,才知道他内心受了伤,或者心理生了病,因为我们都不重视心理健康,甚至明明有心理问题,也总是有意无意去忽略,总是“朝好的方面想”。我们这种文化,特别容易将一个病人,一个伤兵,说成是不干活光吃白饭的懒鬼。这些人听多了,久而久之也相信旁人的指责,认为自己懒,没有用,没有担当,自私,然后开始不断自我攻击,自己将心里的伤口扩大。

昨天我跟两个学生说了类似的一句话: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想做,但是内心知道是重要的事情,本来作为幼儿我们可能是愿意去尝试的,但是如果每次一退缩就被骂成是懒、懦夫,就相当于在心口上同一个地方划了一刀,伤口一旦大了就不容易愈合,变得胆怯,类似的事情再也不想尝试。等到长大了,知道这些任务的重要性,理性会推着我们跨过自己内心还没有愈合的大伤口,再去尝试,这样的左右为难让我们内心撕裂,不停挣扎,心力耗尽,所以才焦虑,抑郁。

如果想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想活得轻松一些,最好是不要等着伤口自己愈合,而是自己主动贴上一些膏药,处理伤口这个过程会有些痛,但是必须,而且不会特别痛。

这个膏药需要自己调制,内容就是一些生活微习惯和清晰明确的人生态度,比如准备一个日记本,每天写点东西,包括自我反省,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刚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会觉得难,因为自己被约束被捆绑很久了,不想自己再次被写日记这个任务绑住,其实一旦开始,就会越来越轻松,最后甚至会上瘾,这就是习惯。写日记的过程中不断提问,会让我们养成清晰明确的人生态度。有了这样的习惯,就相当于一贴膏药,它自动给我们疗伤,这个过程不痛,也不需要我们耗费心力。

责备身旁的人和环境已经没什么用了,到了青春期,现在自己去调配心理膏药最可靠。

我认识很多人,都是被自己性格的弱点拖累,甚至是拖累了一辈子,因为他们一直没有正视自己的性格弱点,总是在责备环境,抱怨父母,没有意愿和力量去改变自己。

成年人大多数都能够克服自己内心的惰性和不情愿,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重要的事,去承受生命中必要的痛苦,只有少数人做不到,因为这些人的性格弱点更明显,或者说心理问题更严重,旁人大多数看不到这一点,看不出人与人的内心深处的本质的不同。这些人如果从小父母就承认并且接受孩子与众不同,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性格弱点或者不被社会接受的特点和需求,从小就开始自己贴膏药,通过培养一个又一个微习惯去对抗自己内心深处的所谓黑暗面,每天做一点,一点点来,这些微习惯最终会足够强大,照亮内心的那些黑暗面。

比如对于一些不喜欢运动和挑食的人,就需要很小从最小最容易的习惯开始培养起,不要唠唠叨叨跟孩子讲道理,培养习惯是行动,而不是说教。很多大人的问题往往是太自以为是,将大多数问题都归结为态度问题,要么就是在采取行动的时候,没有耐心,动作幅度太大,导致孩子不敢踏出这一步。

荣格说的生命中要能承受合理的痛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省自己,人过了四十岁一般都会开始走向成熟,开始意识到自己坚持的很多东西原来是错的,或者至少是不全对的,很多问题放下了,不再纠结,也就淡然了,眼神变得清澈,脸上杀气减少,笑容增多。

成熟就是不偏颇,不总是指责别人或者指责环境,同时也不会过于自惭形秽,缩进壳里。

1)注册 > 2)登录 > 3)填写调查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