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本地文史专家还是上年纪的老人,没有人能够说出来金井古镇到底有多少年的岁月,原因之一是明朝洪武年间我们这里大部分人都在元朝末年的战乱中被杀死或者饿死了,后来者都是江西人,不知道以前的故事。在明朝之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元朝同样是战乱不断,老百姓四散逃命,小镇的历史很难留存。
于是我们只好根据现有的材料去推断。金井古镇旁边的九溪寺是唐朝初年建的,这个我们有古碑文作证。建九溪寺的时候金井肯定已经是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历史的大镇,否则不会安排尉迟恭这样的唐朝大将来督建。所以,金井古镇肯定是在唐朝以前建的,也许是汉朝,也许更早,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证据,1982年在金井茶厂里开挖出一个古墓,出土了六件春秋早期的青铜古鼎,以及一把青铜匕首,基本上可以肯定金井在春秋早期就是南方的一个重镇了,也许在我们脚下某个地方,也许就在现在的金井老街地下,埋藏着一个春秋早期甚至是商朝古镇的遗址。青铜古鼎和匕首不可能是外来的军队留下的,谁会带着六个鼎打仗?
这七样对我们金井来说异常珍贵的宝贝大部分人无缘看到,更不可能收回来给我们的后代看看。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古代的宝贝,一直埋在地下,挖出来并不难。这就是金井古桥,看下面这块古碑。
这块古碑现在就在金井古井的门楼上镶嵌着,没有人知道古碑是什么时候刻的,书写这三个字的是金井的郑氏某个大人物,也许是清朝一位郑氏的举人,也许是郑氏那个那个清朝的探花。这个人的名字还在碑上,只是年代久远,没有描红漆,在照片上根本看不清楚,实际上就在这三个红字的左侧。

这座金井桥在哪里?
就在这块碑旁边的地下,也就是紧挨着金井古井,离金井河大概几米远。这是一座单拱小石桥,桥下以前是一条小溪,小溪流入金井河。这条小溪就是九溪寺那就条溪流中的一条。
为什么要埋起来?
大概二十多年前,桥边的一户人家住在金井古井和古桥旁边,开了个打米场,为了进出方便,就将古桥埋了起来,拓宽了路面。他还养了很多猪,把金井古井的水质也污染了,后来养猪被政府禁止了,但古桥没有恢复。
很多人知道金井的花桥,就是那座被大水冲垮的双拱石桥,不知道码头与老街之间有另外一座三拱石桥,叫做大花桥,78年被当地人拆掉了。大花桥小花桥都是金井的郑氏牵头出资兴建的,建于明朝,有郑氏族谱记载。
知道这座被埋在土里的金井古桥的人就更少了。可以肯定这座单拱古桥的历史要比大花桥小花桥久远得多。
上面的照片上显示了后来修复古井的时候当地人刻了一块碑文,说金井古井是唐朝初年开挖的,实际上这也是没多少根据的,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清朝的长沙县志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当年修九溪寺的时候很多人得了痢疾,这些人是喝金井古井里的泉水好了的,说明古井的历史比九溪寺要久,也许久很多,也许和1982年开挖的古鼎一样古老。
为什么说这座单拱古桥历史会很悠久呢?
因为明朝一个家族有实力修建两座石桥,一个三拱一个双拱,那么金井古镇修一个单拱石桥的能力应该是唐朝以前就具备了。无论如何,桥比九溪寺重要,附近码头村的村民应该都是来挑金井古井的水的。
所以,暂时假设这座古桥是汉朝兴建的,应该不算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