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个月为了美国夏令营的事情,和一个少年在群里进行过简单的微信交流,他的微信名称当时给我很深的印象,因为我一开始很诧异 – 他的微信名称是空的,一个字一个符号一个数字都没有,后来仔细看才发现,他的微信名称只是一个点,因为很小,不起眼,没看到。
我当时就猜想,这个少年有比较严重的社恐,希望能够在人群中隐身,不被人看到,另外,用一点来作为自己的微信名称,也有一些创造性,他可能还是一个有着天马行空思维的少年。
在微信群里和他交流不多,很明显他不爱说话,是被妈妈拉扯进群和我们交流的,因为要申请美国签证,大家必须互相熟悉。但是为数不多的话语,也给我比较深的印象,和我对他的猜测想符合,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很新颖,对某些问题能够看得很深入。
其实这就是阿斯的特点,还没有和他微信交流,通过和他妈妈的电话沟通,我就基本判断出来了。
阿斯不是天生会有社恐,而是因为天性与众不同,所以到处碰壁,包括在家里受到无处不在的约束,导致内心衰弱,对现实世界产生恐惧,为了保护自己,就尽量不被人看见,所以微信名称往往是小草、没什么颜色特征的小虫子等等。
2
如果是直接用自己的姓名作为微信名,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隐藏。既然自己的姓名大家都知道,那就让真实的自己躲藏在名字背后也是一个办法。我认识一个少年,最开始他的微信名称是一个显示他真实心态的比较长的词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因为那个词组比较杂乱,没有太多逻辑性,很虚无缥缈的事物,后来改成了他自己的姓名,也许是他母亲改的,也许是他自己不想让别人知道他的真实愿望。
他最开始的那个微信名称其实很真实地反应了他内心的状态 – 很乱,他自己根本整理不清,很希望有人帮他梳理,可惜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如果给我多一些时间和他相处,也许我可以梳理出一点脉络,但是他据说还是回到体制内学校去读书去了。
如果微信名听上去远离现实世界,那可能预示着他的思维大多数时候是在一个虚幻的空间里遨游,只有在那里才自在,对现实世界没太多兴趣。但我们都必须在有些残酷和不公平的现实世界里生存下去,有些人可以比较不费力地变换角色,回到人间,但有些人就回不来。
后者就是那些刷手机不停的大人孩子,他们不停刷抖音和玩游戏是更喜欢一个虚幻的世界,假如有机会做一个艺术家,作家,也许会很适合,但如今有几个家长敢让孩子走这条路?
3
我昨天认识了一个心理学领域新的词汇 – 精分 – 你猜是什么意思?精神分裂症。
以前认识一个广东朋友,三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微信名称是几个看上去佛教色彩强烈的很怪异的词汇,具体什么不记得了,这个人就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甚至十几岁时在精神病院呆过,由于作为广东土著的父亲的强迫,他无奈很年轻就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好像妻子是因为钱才从外省的大山里嫁过来的,但妻子在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再也无法和他生活在一起,带着大女儿回到了大山里。
这个人用那样的佛教色彩强烈的词汇做微信名,是希望获得内心的安宁,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愿望。我后来又注意到了其他几个网友,也是用类似的词汇: 虚、静、极。。。等,他们的言语中显示出内心其实很不平静,甚至是翻江倒海。
这个人曾经给我打过几个很长的电话,有一些将我当做救命稻草的意思,希望我能拯救他,后来带了两个孩子来我那里,我发现他的状态比我想象的糟糕很多,两个孩子整日如同惊弓之鸟,不成样子。尤其是那个女儿,说经常被父亲虐待。有一次那个人惹毛了另外一个女孩,而且还当众撒了谎,他的存在不仅仅对自己的孩子很不好,也影响到了其他学生,我只好请他离开了那个山头。
其实我能接受这些患者的人格缺陷,包括那个广东人对自己女儿的虐待 – 毕竟他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时候控制不了自己,但我目前还不能接受那些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弱点的各种各样的成年患者。虐待孩子是一回事,不承认自己虐待孩子也从来不道歉是另外一回事,对孩子的伤害是两个等级。
4
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大多数心理医生其实都不合格,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心理医生头衔大多数都含有水分,另外,更重要的,医生要和患者有同理心,需要有类似的生活经历,而很多心理医生并没有。
一个从来没有抑郁过的心理医生,基本上是不可能治好抑郁症,别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就更不可能了。
心理学和哲学、文学、艺术、数学一样,是需要天分的。很多心理医生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是因为喜欢,只是因为高考毕业后需要选一个不讨厌的能够就业的专业。
大家可以打开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好好研究一下朋友同事的微信名称,也许可以提前发现一些被忽视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还不太会隐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