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酒窖设计

酒窖包括酿酒酒窖和储酒酒窖,而且通常主要是葡萄酒窖与洋白酒窖(葡萄酒窖居多)。

总的来说,不管是葡萄酒还是洋白酒,都需要经历酒窖陈酿后方可出厂,至于出厂后是继续放在酒庄储酒酒窖还是在私家酒窖,就各有所异了。

酒窖陈酿过程是对酒来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时对酒窖要求也非常高,但出厂后相对要求要低一些,就好像一个人成年了一样,相对来说对环境适应性要强。葡萄酒是否能成功被酿造出来与酿酒酒窖有着很大关系。不过能否更精彩则要看储酒酒窖对他的影响了。

酒窖要有适合的湿度、温度;还要保证有良好的通风,要避免震动,对于环境的清洁度也要求很高。专业的酒窖并不是安装一个空调,放个加湿器就能办到的。因为空调无法让室内温度保持恒定,加湿器也无法满足75%湿度的要求。

葡萄酒最怕的就是忽高忽低的温度变化,长时间保存如果湿度不足,软木塞很容易萎缩,导致酒氧化和漏液的现象发生。

一个真正的酒窖对于收藏者来说是非常复杂的事,担心自己的每一个小失误,害怕影响到那些珍品,有的时候即使耗尽自己的精力也难做到最佳的状态。

一般来讲,较大的商场和酒店都应有自己的酒窖作为贮存酒品的场所。由于酒品的特殊贮存性能,酒窖的设计和安排须讲究科学性,万不可随心所欲因陋就简。

酒窖常见设计风格有:

1. 现代简约主义:如果家居装修为时尚或现代风格,或选择在家中一角,如客厅、餐厅、厨房等空间建立酒窖,那么可首选现代简约风格。小到几平方米,大到几十、上百平方米的酒窖都可以选择她。

2. 乡村田园主义:墙面采用裸砖或凹凸不平的岩石,地面也采用石质,嵌入墙壁的木质格栅或造型简单、朴实的实木酒架与墙壁风格相呼应,浑然一体;欧式铁架壁灯的柔和灯光让乡村的宁谧和悠闲情调显现无遗。此种风格适合于家中较为规整的空间、地下室或专门开凿的地洞中建设;如果是在室内,需要考虑具体装修和布局与周围空间的融合。

3. 古典豪华主义:最能体现葡萄酒高贵天性的储酒空间。在古典豪华风格酒窖中,连排冲顶酒架几乎是标准配置,因为酒太多。

拉脱维亚的世外桃源——生态学大师艾瓦尔斯•维布里斯(Aivars Zvirbulis)设计的艾玛特什恩斯(Amatciems)社区

与其说小镇艾玛特什恩斯是一个住宅社区,倒不如说这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或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这里的住户远离尘世喧嚣和世俗繁华,得以回归自然,与飞鸟、日出、晚霞和清澈的河水为伴,一年四季时时刻刻都能够享受自然环境的纯净和美丽。

小镇艾玛特什恩斯是一个方圆12公里的岛屿,拥有约2万居民,距离拉脱维亚首都里加(Riga)80公里。这里的房屋依景而建,房子的位置都经过仔细选择,与周围的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不会妨碍自然风景。每个住户都享有一小片天然树林和清澈的淡水池塘,人们与自然共享生活,和谐共存。

这里的房子有三种建筑结构:木结构;用自然石块砌成的木石结构;用木头支撑和间隔,用灰泥或涂色玻璃装饰外墙的结构。每栋房屋有四种样式可供构思——斜屋顶式,雕刻的圆木式,陶瓷瓦片或者水泥瓦片。当然,这并不意味只有这四种选择,新的构思也很受欢迎。

每栋建筑都与公共服务的网络相连,如供水、排水、电力和光纤电缆等。艾玛特什恩斯只有天然储备的新鲜淡水,如池塘、湖泊和溪流。所有这里的水相互连通、互补,以免雨季时洪水泛滥。

这里的居民可以无拘无束地观赏小鹿、狐狸、小鸟和其他路过的动物,可以在林中享受漫步的悠闲时光,说不定还能在漫步中采摘草莓和蘑菇。湖光山色和原野森林让人迷醉在大自然安详宁静的怀抱中。

许多和他有相同观念的人慕名而至,艾玛特什恩斯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社区。

许多著名建筑师早已把艾玛特什恩斯看做是未来不朽的文化遗产。

买栋房子大约需要20万欧元。


360°全景欣赏:http://www.amatciems.lv/eng/estate/houses/irbites/360-panorama-irbites-1.html
视频:http://www.amatciems.lv/eng/video.html

如果您想请这个项目的设计师来设计自己的项目,那么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该项目的开发商就是建筑师。他不会放下自己的项目来中国做设计的,他自己就是开发商。和伦敦的海德公园一号项目类似,开发商就是设计师。

你为什么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很多抑郁症患者与家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不少抑郁症孩子大多数时间将自己反锁在卧室里,只在吃饭时出来打个照面,根本原因就是家长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哪怕家长与孩子之间有一些交流,那也只是代表家长还没有让孩子特别反感而已。

很多家长会抱怨: “我问我的孩子,她到底要什么,想怎么办,但她自己也不知道,我能怎么办?”

这话本来就有问题,孩子如果都知道,还要你做什么?很多人是不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的,不少大人都不了解自己,何况整天被关在学校进行填鸭式教育的孩子?! 帮助孩子去学习和探索内心世界,这是为人父母的基本职责,不要推给心理医生或者学校老师,自己应该努力去思考。

不愿意深入思考,可能是大多数父母无法走进孩子内心的主要原因。

我说的是深入思考,而不是阅读、听课、请教,这是两回事。思考是指要得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将别人的经验搬过来。国内的心理学领域并不成熟,很多问题目前无解,别人的经验很可能并不适合你家的情况。

如果实在不愿意思考,不擅长思考心理学方面的问题,那也不要强求,心理学是个很抽象的领域,需要天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强求孩子按照你的人生观框架来学习和生活,这样也行。很多家庭的问题其实是: 家长不懂心理学,老师也不懂,但这二者在合起来用蛮力去跟孩子对抗。

我经常推荐大家多写作,通过写作过程中的自问自答,来想通很多问题,不少人都觉得难,不想动笔,可是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容易解决的话,估计就不会成为问题了,正是因为难,孩子才特别需要你去帮他,靠她自己跨不过去这个坎。

那如何写作呢?从哪里开始?就从写日记开始,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一旦你慢慢想通了很多事情,你的心态会开始发生变化,不再那么焦虑,家里的负能量也会慢慢消散。

请注意这个词:反思,而不是记录你学了哪些东西。比如: 孩子今天没有完成作业,我应该和老师解释,保证她的睡眠先,还是优先保证完成作业?

高考这条路,真的适合孩子吗?假如他不参加高考,真的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我是不是太强势了?

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但是被我忽视了?甚至故意视而不见?

假如国家取消了高考,上大学只要吃得起钱就可以上,会怎么样?

假如我鼓励孩子开始创业,会怎么样?

美国DFA公司:针对重庆18洞高尔夫球场的功能分析和设计概念阐述

译者注: 这是罗军当年从事建筑规划设计时,翻译的一篇建筑师的文章。

高尔夫会所是人们打球体验的起始点和终点,完整体验包括就餐。很多人来高尔夫会所只是为了吃饭。因此简单来说,会所的功能是由两部分最主要的功能之间的关系确定的,而会所的位置则是由会所与高尔夫球场和球场风景的位置关系决定。

高尔夫会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区:车库,一般是停在地下室或者使用另外一栋建筑。

客人来会所到达顺序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放下球袋然后客人们被带去等候球车或者球童,另外就是在前门下车,进入会所。为了避免堵塞,最好这两种活动不在同一个地方。

另外如果有必要的话VIP贵宾还可以再安排另外一条动线。进入会所后应该有一个互动的欢迎大堂,在那里打球的和来就餐的分别进入各自的功能区,比如高尔夫商店、更衣室、餐厅等。一般会将办公室设在这里,以便迎接客人,和掌控客人的活动。

高尔夫商店是会所的主要盈利点,打球者在这里登记打球,并且付款。这里应该可以看得到刚刚到达的打球者,看得到球车出发台,中秋洞草坪区,练习场,第一号和第十号的T台,以及第9号和18号果岭。这样方便员工们能观察整个高尔夫活动和打球者的及时移动。

餐饮服务是给客人提供不同高尔夫体验的最佳选择,应该具备和好的餐厅一样的品质。这里应该有一个供高尔夫球手使用的主餐厅,这里可以观看体育比赛,整体氛围给人感觉很随意。

另外还需要有一个比较正式的高雅的餐厅,这里有包厢,高档宴会。尽可能让这些餐厅都具有可扩充和调整性,比如用推拉门代替实墙,以便尽可能多地招待顾客。

餐厅外应该有带顶室外游廊,以及户外草坪,以便接待大型集会,或者在天气好的时候方便客人走到室外。餐厅一般有整个项目的最佳景致。厨房就在餐厅旁边,减少服务的距离和时间,尤其是在上热菜的时候会很重要。也可以安排厨房位于地下室,以便让其消失在视线之外。在任何会所设计过程中功能上合理的动线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在看了客户提供给我的项目的照片之后,我想建议这个会所的风格为乡村庄园,带一点Lodge形式的美学元素(乡村小屋)。整个格调比较含蓄低调,用木和石头为主要建筑元素,漂亮的带顶露台,还有阳台。室内应该是强调舒适感,从氛围和房间大小两方面都给人“家”的感觉。这里应该给人印象是来到了某人的家里,人们在这里娱乐和闲聊。

总之高尔夫就是关于这个运动项目的传统以及友情的。

从微信名称和QQ名,看一个人的内心状态

1

前几个月为了美国夏令营的事情,和一个少年在群里进行过简单的微信交流,他的微信名称当时给我很深的印象,因为我一开始很诧异 – 他的微信名称是空的,一个字一个符号一个数字都没有,后来仔细看才发现,他的微信名称只是一个点,因为很小,不起眼,没看到。

我当时就猜想,这个少年有比较严重的社恐,希望能够在人群中隐身,不被人看到,另外,用一点来作为自己的微信名称,也有一些创造性,他可能还是一个有着天马行空思维的少年。

在微信群里和他交流不多,很明显他不爱说话,是被妈妈拉扯进群和我们交流的,因为要申请美国签证,大家必须互相熟悉。但是为数不多的话语,也给我比较深的印象,和我对他的猜测想符合,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很新颖,对某些问题能够看得很深入。

其实这就是阿斯的特点,还没有和他微信交流,通过和他妈妈的电话沟通,我就基本判断出来了。

阿斯不是天生会有社恐,而是因为天性与众不同,所以到处碰壁,包括在家里受到无处不在的约束,导致内心衰弱,对现实世界产生恐惧,为了保护自己,就尽量不被人看见,所以微信名称往往是小草、没什么颜色特征的小虫子等等。

2

如果是直接用自己的姓名作为微信名,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隐藏。既然自己的姓名大家都知道,那就让真实的自己躲藏在名字背后也是一个办法。我认识一个少年,最开始他的微信名称是一个显示他真实心态的比较长的词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因为那个词组比较杂乱,没有太多逻辑性,很虚无缥缈的事物,后来改成了他自己的姓名,也许是他母亲改的,也许是他自己不想让别人知道他的真实愿望。

他最开始的那个微信名称其实很真实地反应了他内心的状态 – 很乱,他自己根本整理不清,很希望有人帮他梳理,可惜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如果给我多一些时间和他相处,也许我可以梳理出一点脉络,但是他据说还是回到体制内学校去读书去了。

如果微信名听上去远离现实世界,那可能预示着他的思维大多数时候是在一个虚幻的空间里遨游,只有在那里才自在,对现实世界没太多兴趣。但我们都必须在有些残酷和不公平的现实世界里生存下去,有些人可以比较不费力地变换角色,回到人间,但有些人就回不来。

后者就是那些刷手机不停的大人孩子,他们不停刷抖音和玩游戏是更喜欢一个虚幻的世界,假如有机会做一个艺术家,作家,也许会很适合,但如今有几个家长敢让孩子走这条路?

3

我昨天认识了一个心理学领域新的词汇 – 精分 – 你猜是什么意思?精神分裂症。

以前认识一个广东朋友,三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微信名称是几个看上去佛教色彩强烈的很怪异的词汇,具体什么不记得了,这个人就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甚至十几岁时在精神病院呆过,由于作为广东土著的父亲的强迫,他无奈很年轻就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好像妻子是因为钱才从外省的大山里嫁过来的,但妻子在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再也无法和他生活在一起,带着大女儿回到了大山里。

这个人用那样的佛教色彩强烈的词汇做微信名,是希望获得内心的安宁,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愿望。我后来又注意到了其他几个网友,也是用类似的词汇: 虚、静、极。。。等,他们的言语中显示出内心其实很不平静,甚至是翻江倒海。

这个人曾经给我打过几个很长的电话,有一些将我当做救命稻草的意思,希望我能拯救他,后来带了两个孩子来我那里,我发现他的状态比我想象的糟糕很多,两个孩子整日如同惊弓之鸟,不成样子。尤其是那个女儿,说经常被父亲虐待。有一次那个人惹毛了另外一个女孩,而且还当众撒了谎,他的存在不仅仅对自己的孩子很不好,也影响到了其他学生,我只好请他离开了那个山头。

其实我能接受这些患者的人格缺陷,包括那个广东人对自己女儿的虐待 – 毕竟他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时候控制不了自己,但我目前还不能接受那些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弱点的各种各样的成年患者。虐待孩子是一回事,不承认自己虐待孩子也从来不道歉是另外一回事,对孩子的伤害是两个等级。

4

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大多数心理医生其实都不合格,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心理医生头衔大多数都含有水分,另外,更重要的,医生要和患者有同理心,需要有类似的生活经历,而很多心理医生并没有。

一个从来没有抑郁过的心理医生,基本上是不可能治好抑郁症,别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就更不可能了。

心理学和哲学、文学、艺术、数学一样,是需要天分的。很多心理医生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是因为喜欢,只是因为高考毕业后需要选一个不讨厌的能够就业的专业。

大家可以打开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好好研究一下朋友同事的微信名称,也许可以提前发现一些被忽视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还不太会隐藏的孩子。

有些人兴奋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脏话

昨天看到几个学生打牌,兴奋之余,其中有两个女孩时不时会冒出一两句脏话,平时几乎没有听她们这么表现过,我没有阻止她们,因为对于需要疗愈的心灵,我目前更倾向于放养为主的方式。我开始相信,大自然也许比我们这些人更懂得如何让他们恢复。

但这不意味着我就不需要去了解和分析这种脏话背后的潜在动机。

和普通人在吵架与愤怒时骂人的表现不一样,她们是在放松和开心的情况下说脏话的,这让我想起以前碰到过的两个男孩,他们是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说脏话。这三者中间有什么联系吗?

对于吵架时骂人,是为了在气势上战胜对手,这个好理解。紧张时骂人,以及兴奋时说脏话,应该都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因为说脏话是挑战社会规则和秩序,而他们之所以紧张,都是因为这些社会规则和秩序造成的,所以说脏话算是一种反抗。

有一点很重要,但是很多人不知道: 不少人生下来,脑袋就与众不同,注定属于创造型的,天马行空的,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在如今这种社会制度和教育环境下,会比同龄人先难受,先出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早点看到孩子的这种思维模式,就可以避免后面的很多心理问题。

做父母的缺乏独立思维,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这些天我对抽动症关注比较多,想起来第一次听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抽动秽语症这个事物,是大概五六年前从一个广州妈妈那里,她告诉我,她的儿子,也是当时我们夏令营的学生之一,是被诊断为抽动秽语症的,而且是被中国最权威的心理医生之一。

那件事情从此给我打开了一扇叫做心理学的窗口。

后来我见到了不少有心理障碍的孩子,相比那个广州妈妈,大部分孩子的父母的态度都让我有些诧异,甚至失望。因为那个广州男孩基本上没有抽动,只是说话不注意,带脏字,而且性格冲动,人际关系不太好,在大多数人眼里这就是个调皮孩子而已,但他的爸爸妈妈很重视,也丝毫不介意让我知道他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儿童。

反观大多数父母,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很明显了,也不接受不承认,甚至还不许我说。

我后来想到了这应该就是独立思维的区别。广州那个男孩的父母至少在电话里和儿子交流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显示出过度的焦虑和担心,所以他们的儿子起码在我们夏令营那段时间是健康快乐的 – 哪怕人际关系不太好。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心态的问题,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背后是有思维模式的差别的,当然可能也有自身安全感的差别。那对广州夫妻应该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比较自信,那些很忌讳说孩子有心理问题的父母,往往在社会上是缺乏安全感的。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看到独立思维这个词的时候感觉很陌生,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么大概率你就是一个没有多少独立思维的人,你总是和别人站在一起,不敢走自己的路。

而假如你的孩子具有独立思维,那你肯定会拖她的后腿,导致她对你厌烦,很多时候母子之间无话可说,甚至你很可能会让她产生抑郁,因为她时刻要挣脱你那只拖她后腿的胳膊,但由于未成年又无法完全挣脱,最终会心力耗尽,变成抑郁症患者。

假如你还是不确定自己是否算没有独立思想的人,那么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

  • 你看电视新闻的时候,会怀疑其真实性吗?如果一般不会怀疑,那么你肯定是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人。自己相信但不会与人争辩也就算了,这个社会本来也需要一些跟风的群众,但动不动还要跟人争辩,就让人讨厌了。
  • 你还可以去问一问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问题: “你相信抖音上说的,日本的核废水会让我们遭殃吗?”,如果他知道这回事的话,极大概率他会相信抖音上那些人的话,就和你很容易被电视新闻忽悠一样。

难怪我们每年都会有那么多青少年失踪,他们连最基本的判断逻辑也没有。原因有二,第一,学校从来不教逻辑,第二,家长也是学校教出来的工具,大多数也只是在生活常识等领域有逻辑,在那些远离现实生活的领域,连基本的逻辑判断力都没有。

如今的大人不仅仅是相信电视新闻,连抖音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信,这很可悲,也很可怕。

好在大多数成年人也只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相信抖音主播们的胡说八道,真正碰到涉及到孩子的安全等要紧事的时候,不会轻易去相信。不过这种纵容谎言泛滥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危害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

那些跳楼孩子就是因为看不到人生的出路,才选择轻生的,如果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少年,大概率会去尝试从多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困扰,忽略一些成年人的社会规则,和不必要的学习任务,他们的眼前一直会有很多路,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眼前就只有两条路,父母规定的路走不通就只能走死路。

前段时间,我注意到身边有个少年就是对抖音上宣传的日本核废水事件百分百相信,仿佛世界末日就要来了一样 – 不过他并不害怕世界末日的来临,仿佛还觉得有些刺激 – 如果家长不能注意到这个现象后面的本质,及时进行干预,那么这个少年长大以后被人利用被人欺骗的可能性会很大。不少骗子就是通过卖惨和一些悲伤的故事来引人上钩的。

其实对于日本的核废水事件,反问一个问题就够了:”如果废水有那么可怕,日本人为什么还住在日本?为什么不跑?他们为什么不怕?”

很多人加入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甚至是对日本的声讨,不过分两种,一种是照常去日本旅游,这些人只是闲得无聊而已,另外一种则可能真的产生了对日本的仇恨,这些人叫做酒菜,他们的孩子也注定一辈子被手(收)割。

我写这篇文章其实本来是因为针对不少问题孩子的父母的,因为在我看来,那些孩子的问题根源并不难看出来,但绝大部分家长总是习惯性地将孩子的问题往一些主流的常见的原因上去归类,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导致孩子的问题被耽搁。后来意识到,中国人容易被忽悠被系脑就和面对抢券胆小怕事一样,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根子上是同一个原因,是我们这个民族南宋之后的弱势文化结出的恶果,想要摆脱宿命,只能远走他乡。

抽动症、洁癖、细菌,与安全感

德国葡萄园
德国的葡萄园

我有个学生是抽动症患者,但似乎和一般的抽动症表现不一样,他抽动起来的表现主要是想吐出来什么东西,仿佛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后来通过与他的沟通,我意识到他主要是有洁癖,担心旁人的手上,或者人呼出来的空气中有细菌,于是产生了不可遏止的抽动。

尤其是在他吃饭的时候,潜意识因为担心身边人带来的细菌会通过他吃的东西进入他的嘴里、身体里,所以必须单独坐在一个地方吃,或者尽量距离别人远一些,尤其是不熟悉的陌生人。

旁边人如果打嗝,或者摸嘴巴摸鼻子摸脚,他一旦注意到了,就会立刻开始抽,因为打嗝会让空气里充满肚子里带出来的东西,摸脚会将脏东西带到手上然后进入嘴里。。。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分析,不是这个学生跟我说的。因为跟他的类似的交流不够多,我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有些奇怪的是,旁边人走路时摆动两只胳膊他看见了也会难受,当然这些难受的情况他一般不对人说,只是看到我对他的类似反应有兴趣研究,才对我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走路摆动胳膊也会影响到他,只能猜测这会增加手与空气中细菌的接触。

但是他自己的个人卫生并不太好,由于经常用衣服捂住嘴吐,所以身上的细菌肯定也不少,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所以,这种对细菌的恐惧,其实不是细菌本身,而是对环境不信任产生的不安全感带来的,主要是携带细菌的人。

另外,这种对身边环境某个方面的特别敏感,或者说挑剔,是一种心理障碍,就跟不少完美主义者,跟挑食者一样,都是对某个方面要求特别高。这种心理障碍目前很难医治,需要靠自己的修行,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找到病灶,然后用意念和坚持一点点消除。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冥想或者写作思考,用意念去除自己思想中的这个毒瘤,至少对有些人是有作用的。

不是所有的抽动症都和洁癖有关,至少我以前接触到的两个有一些抽动秽语症的男孩的情况和他不一样,那两个男孩不缺乏安全感,起码其中一个看上去很活泼,他们只是自控能力不够,说话中带脏字,而且与同龄人关系不好。

还有,有一个被大医院的著名心理医生确诊为抽动秽语症的男孩在我看来其实算正常的了,比他严重和明显的人多了去了。

所以,抽动症和阿斯一样,原因多种多样,需要仔细分别才好设计出对应的方法。

关于跳跃性思维与抑郁症的关系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属于跳跃性思维,不仅仅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也不仅仅是容易分神,而是分神时,也不会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心理学有一个词描述这种情况,叫做 ADD,就是多动症 ADHD 减少了一个字母H。

多动症 ADHD 是思维和手脚都多动,而ADD只有思维多动。手脚多动的人人们很容易注意到,而思维多动的人则经常被误解为是态度问题,而不会想到这是一种天生的性格特征,或者障碍,和态度无关。因为经常被误解,所以这种性格的人很多成了抑郁症。

很多阿斯同时也是 ADD倾向的人,这是有很多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不是我的猜测和观察,也就是说,阿斯ASD和ADD经常是成双出现的,应该是同一个原因导致了两个方向的结果。

跳跃性思维的人脑子里想的一般都是虚幻世界里的事物,比如什么怪物、悬浮的会说话的肉球、一些飞来飞去的说不明白的事物。。。所以,与其说这些人的思维跳跃,不如说他们关注的东西本身是跳跃的,因为要飞来飞去,因为发生在一个很宽阔神秘的世界里。

那生来就是跳跃性思维的人应该怎么办?如何才能走出抑郁这个陷阱?还是那句话,先将这个逻辑和心理学甚至生理学原理搞清楚,承认自己的问题不是态度问题,不是品德问题,只是一个纯粹的生理学方面的问题,就好比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不是懒惰没有洗脸,挤掉就是了。

其次,如何将自己的思绪有意识地不痛苦地拉回到现实世界,不要老是停留在虚幻世界里呢?这需要耐心,而耐心是需要足够的内心力量支撑的,需要尽一切可能将身边的负能量消除,不管是人还是事;其次,这需要养成一些习惯,用反向的习惯的力量去对抗自己的天性,这样就对内心力量要求没有那么高了。

什么样的负能量?首先是电子产品,包括手机和游戏,这些东西容易让我们上瘾。其次是一些不懂心理学的家长。

什么样的习惯?比如定时做正念练习,学会聚焦,学会收神;还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博客的习惯,学会自己分析自己。

抑郁症患者天生比较脆弱吗?

这是普通大众的一个常见观感,一般来说,普通老百姓对人的能力的直觉是有道理的,因为依靠动物本能就可以了,而动物本能不是靠教育和读书得来的,大家天生在这方面能力是均衡的。

我们也知道,天性敏感的人容易得抑郁症,而那些跟一群孩子追打嬉闹上蹿下跳的皮实孩子基本上不会。根据我最近集中精力对 depression 的了解,发现这个结论是没错的: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确内心比较脆弱,很多敏感,但这种内心脆弱是天生的吗?那就未必。

这个模式应该是这样的:人生下来各不相同,除了外貌体格体重千差万别,大脑各功能区的配置其实也是千差万别的,就跟一些孩子将来注定会成为巨人有些人注定会成为侏儒一样,我们的大脑也会有这样大的差别。但这一点因为肉眼看不到,就被人普遍忽视。

当这个婴儿慢慢长大,一些天生的思维巨人被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不断批评,说他在课堂上捣乱,遮挡别人的视线时,这个被人忽视并且误解的思维小巨人慢慢地就会生闷气,变得敏感多疑,最后开始走进抑郁的陷阱。比如爱因斯坦五岁才会说话,他在幼儿园时期就被当作有智力障碍,其实是一个思维巨人。我想他肯定也是抑郁过的。

同样,有些天生是思维的侏儒,但是外表健康可爱,甚至在动手能力和社交等方面表现还超出同龄人,这些孩子可能面对课堂上的一些知识或者推理性的内容反应会比较慢,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擅长抽象思维,当他在课堂上反应慢时,就会受到幼儿园老师的批评,或者用所谓的鼓励暗示其比较愚蠢,这样的孩子自然也会开始郁闷,敏感。

所以,人可以天生敏感,但不会天生脆弱。只有经常被现实生活打击,才会变得脆弱。少数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孩子也是很敏感的,但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包容的社会,将使得这个人成长为一个敏感但是内心强大的艺术家。

在一个包容的文明社会里,一个残疾人也可以内心强大而自信,一个乞丐也可以在公开场合弹奏美妙的音乐、大声唱歌,不卑不吭地祈祷。

对于已经内心虚弱的抑郁症患者,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看清本质,包括自己的本质,以及他人的本质,这样就有了清晰的努力的方向,不至于因为寻找方向而耗费本来所剩无几的心力。打气是没用的,方向都没有,不知道该往哪边跑,喊加油有什么用?

抑郁症患者自己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天生能力不均衡,优点和弱点都很明显,优点挤占了弱点的空间,导致一些弱点很难补上去,因为我们不能通过手术将那部分大脑容积扩大,或者增加那部分大脑神经之间的连接。

他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看不到人生下来就有着巨大的天分的差别这一事实,看不到孩子的有些弱点是无论如何都很难补上去的,他人事实上是一群处于社会底层的奴隶,没有安全感,本能地想让孩子活下来,而不是幸福地活着,眼里只有孩子身上一些影响基本生存的短板,看不到影响孩子幸福度的长处,因为对于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幸福快乐是第二位的。一旦生下一个天生有明显而顽固的短板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努力根本没有让孩子有多少改善,就会焦虑,最终将孩子和自己都逼成抑郁症。

抑郁症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多,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而广泛的互联网社会、国际贸易时代,对人的能力的全面要求比以往的单纯的小社会要高很多,那些能力天生不是很均衡的人就会被这种庞大的外界压力挤压成为抑郁症。

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有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但是各个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国人历来抗压能力比较强,同时生存压力也比较大,所以一旦有机会去一个更包容的文明社会比如美国,基本上抑郁症马上就会缓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抗压能力比较弱,他们生存的环境也没有太多的压力,但是随着中国商品和第三世界移民来到他们身边,这些移民的抗压能力强很多,使得他们的生存压力增大,所以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法国、意大利等南欧国家。他们的公民的抗压能力一直很弱,所以抑郁症患者的比例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

我们计划在美国北卡州建设一个学堂,作为在美国读书留学的后勤基地,和语言以及文化上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