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养老

美国见闻(8)我所认识的美国老人如何养老

这些美国老人中有白人、有华人。几个华人说不上认识,只是我以前住在洛杉矶附近一个叫做“长滩(Long Beach)”的城市的时候,经常在同一辆公交车上碰见他们三个,都是中国大陆移民去加州的中国老人,这个以后再说。

BARRETT MANDEL 教授

这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一个人住在曼哈顿的下城区东面靠近 WILLIAMSBERG大桥,客厅窗外大概一公里就是华尔街。他住的这个城区和唐人街相隔不远,是夹在华尔街(代表曼哈顿最早的城市中心)和中城区(以时代广场为核心的摩天大楼群)之间的“大都会郊区”。当然这个词要打引号,这里其实也是人口和建筑都仍然很密集的城区,只是相对下城和中城区的摩天大楼群,这里建筑要矮很多,也陈旧很多。MANDEL 教授住的公寓楼不是老年公寓,就是《老友记》中那种纽约老公寓楼。一楼是公共洗衣房、健身房、邮箱、大堂,还有门卫。冬天室内暖气很足,经常要开窗让房间温度降下来。这栋楼里住着很多八十岁以上甚至九十岁的老人,其中很多还是一个人住,所以老人需要的安全防护设施都有。教授雇佣了一个会计帮他管钱,管投资,控制开销。虽然他不是很有钱,但也愿意请这么一个专业人士,要不然他说自己经常会入不敷出,不会量力而行。

他自己做饭,平均每周会有一两次和朋友的聚餐。每两周会有一个波兰或者东欧国家或者亚洲的女佣来给他打扫卫生,包括吸尘、清洗厨具和卫生间等,两个小时,工钱大概70~80美金。

衬衣、大衣等需要熨烫的衣服都拿到附近华人开的洗衣店去。一件衬衣是一美金。他每天早上去楼下健身。每周还有一个周末请一个健身教练指导自己保持形体。很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居住在大都会的好处之一是,和我们中国城市一样,大部分服务都可以步行前往获得,不需要开车,比如买菜、干洗、银行等等。部分由于这个原因,纽约人身材都比较好,因为他们一年下来步行的时候要比其他低密度城市居民多很多。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纽约人的平均素质也要高一些。

作为一个中产阶级,他有医疗保险,不太需要为生病用钱发愁。公寓是按揭,现在他快八十岁了,还没有还完房贷,但他从不像中国人一样感觉亚历山大。对美国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好歹这房子是他的,很多美国人一辈子都在租房住。

ED FREEMAN 摄影师

ED就是这样一个一辈子都在租房住的美国老人,他是一名在美国,至少在加州小有名气的摄影师,主要是两种摄影风格引人注目:水下裸体模特,荒村野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他的名字,那些树下裸体模特的照片就是他拍的。不过他都用PHOTOSHOP 抽象化了,人体往往会变形。他以前也来中国拍过,和我说最受不了的就是中国群众围观时丝毫不留一点距离,等他对焦之后一抬头,几乎碰上了一个围观群众的鼻子。

他住在洛杉矶市中心一栋公寓楼里已经二十多年了,一直租。很多美国人都是几十年都在租同一套公寓,从不想着买下来。那栋楼以前是工厂,后来改造成了很奇怪的艺术家村。整栋楼给人的感觉简直不像人住的,而像一个鬼城。只有洛杉矶的那些神经质的艺术家才会选择住在那样的楼里,灰头土脸,门前一棵草都没有周围不远就是洛杉矶历史上著名的一所监狱,高高在上,窗户很窄。ED的解释是:几十年前美国的中产阶级纷纷离开城市中心住到郊区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导致市中心一到夜间就成了一个鬼城。后来很多艺术家和年轻人发觉住在市中心还是有很多好处,因为方便,夜生活丰富,就又回归了。

ED算是一个有才但没钱的艺术家。他估计请不起专业人士帮他打理个人财产,也没多少财产值得打理,自己又不善于理财也不会生活,很多事情都是拖拖拉拉到最后才处理,一门心思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遨游。他的晚年生活可能不会很乐观。不过目前他也属于中产阶级,还不是穷人。

我这两个朋友都是独身。教授很早以前就离了婚,有孩子,万一有什么情况他的孩子和前妻都会来照顾他,不用担心。ED从没有结过婚,也没有孩子,兄弟姐妹是不可能来照顾他的。好在他不是很难相处,将来在敬老院不会被人嫌弃。

VIVIAN 和 MARY 教授和空姐

VIVIAN 和MARY 是一对老年同性恋情人,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VIVIAN 退休前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我见到她大多数时候都是穿短裤,从不穿裙子,嘴唇上还隐隐约约有绒毛。。。可能是我这人眼睛有问题。。。MARY在美联航做了一辈子空姐,直到退休,虽然上了年纪,风韵犹存。他们退休后在乡下买了个农场,养了几头奶牛,自己喝不完就卖给镇上的邻居朋友。还有鸡、自己的有机菜园。农场有一个泳池,泳池旁是来宾住的客房。斯坦福的教授智力和能力都是顶尖的。在干旱的加州,这个农庄被她打造得满眼翠绿、生机勃勃、甚至空气都还湿漉漉的,很是难得。她们俩时不时会跟着几个有钱男人坐直升飞机去北边山里钓鱼,或者去欧洲滑雪,或者去加勒比海潜水,总之让人羡慕得要死。可能教授退休后仍然是一些公司的股东或者董事。

唯一一次在美国吃土鸡蛋就是在他们的农庄。我也没有给咱们中国人丢脸,炒了几个好吃又健康的小菜,让他们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中国功夫。

CLIFFORD GEORGE SNOW 退休小商人

SNOW 先生住在北卡州一个海滨小城市,美国的海军军事基地。记得2007年第一次拜访这个城市,突然前方一架战斗机腾空而起,速度快得惊人,声音也很响。那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战斗机。

他的经济情况不错,晚年生活钱不是问题。有两栋别墅,其中一栋空了好多年,一直懒得卖掉。他现在也是独身,没孩子,一个人住了好多年,生活中也是能拖就拖,房子漏雨不到万不得已不去补漏。自己从不做饭,又有点守财奴思想,总是去最便宜的 汉堡王 餐馆吃廉价的汉堡,最后心脏出了问题要动手术,后来奇迹般地避免了那危险的一刀。我多次劝他学会自己做点蔬菜沙拉什么的,反正一天到晚没事做,但他可能太老了,已经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估计过五六年他也要去敬老院,留下的钱财被他的同父异母哥哥姐姐分割。可以肯定的是,虽然他不缺钱,但他很孤独,以后会更孤独。这和他的性格有些关系,和他所在的保守的社会环境也有关系。相对而言,住在北卡州的人均素质比纽约洛杉矶这些城市的居民素质要低一个档次。SNOW 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家里一本书也没有。

顺便说一下我在美国的感受: 他们这个国家在吃方面实在是不像话, 大多数人都在吃垃圾食品,什么东西都是烤着吃,或者一顿油炸,然后满眼是胖子, 病人, 政客和一部分精英早就在担忧 美国已经无力负担巨额医疗成本。 这个国家如果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那么可能将来也不过如此, 没多少前途。

美国老人和养老文化

在美国,这样的孤身老人很多,有些有孩子,有些没孩子。有些丧偶,有些一辈子光棍。老人宁愿一个人生活不方便也想自己一个人过,孩子不想照顾年迈的父母,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甚至孩子迫不得已向父母借钱也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开口。

有一次MANDEL教授带我去他女儿的城市走亲戚,一起去附近一个小镇玩,中午的时候大家在一个小餐馆吃饭,吃完饭竟然是分开付账的。教授给我和他买单,他女婿负责给他们一家人买单。其实我们没有点酒水,每个人平均只有15美金左右的餐费。

拜托,我是大老远从中国去的,第一次见面!而且他老父亲也是几个月才去他们家一次!到今天仍然觉得惊诧莫名。

当然这个故事并不能说他们一家人关系不好,这只是一部分美国人的文化习俗的表现而已。实际上他们一家都是高素质的美国犹太人。从他们一家可以看出为什么说犹太人控制了美国,因为他们确实与众不同。MANDEL教授1980年自费来到中国,希望教大学生英语,外交部思考了大半年,把他安排在复旦大学教了一年英语,虽然有工资,但对他来说差不多是义务帮助,因为当时的中国大学根本没有钱支付一个正经美国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博士的正常工资,哪怕是复旦大学。当时复旦大学给他发工资都是几块钱一张的钞票,皱巴巴的,他只好让学生来帮他数钱。他在纽约当教授月工资是两千多美金,要是换成几块钱一张的人民币里说要多少张?不过复旦好像只是发给他几百块钱人民币一个月。但那也是勒紧了裤带才发得出的。可怜了那些学生,一辈子没见过那么多钱,却都是一个外国人的。教授前妻是美国一家政治学院的院长,女儿现在是一所常青藤大学的校长。他自己先在大学教书,后来出来开了一家培训公司。

中国老人在美国

我和五个从中国大陆去的美国老人交流过,其中有三个是在洛杉矶郡的长滩市。当时我每天都坐公交车去附近一个叫做 圣安娜 (SANTA ANNA)的小城市上班,每个礼拜有两天都会在车上碰见这三个人中的两个或者一个。第一个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娭毑,好像是浙江人。她的故事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儿子孙子都在国内,有个弟弟在美国加州,她不知道为什么在七八十岁的暮年决定和老头子一起申请美国签证,离开孩子到美国去享福。而她竟然申请到了签证,但老头子没有拿到。到达美国后她没有和弟弟住,而是住在一栋老年公寓里,美国政府掏钱。除了给她交各种费用,她还有余钱消遣一下。

他们住在离我的公寓不远的一栋老年公寓里,差不多是那个城市最高的建筑之一,十来层吧,多年以前当地市政府建的。奇怪而不实用的外观。

当然,这个老娭毑直到碰到我还是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但她满脸阳光灿烂,慈眉善目,一个劲给我桃子吃,说她看到打折买的。

后来我碰到了他老头子一起坐车。这个时候他老头子也申请到了签证,因为几年后老头子可以来投奔拿到了绿卡的老婆婆,而不需要投奔隔了一层的妻弟。很明显他没有老太婆善于交际,神情紧张,容易发怒。有一次公交车没等他们俩坐稳就启动了,让老奶奶一屁股坐到了地板上,吓坏了一车人,好在我没怎么费劲就将她扶起来了。老头子怒不可遏,用中国话骂了一句:“怎么开车的?” 我不好直接翻译给黑姑娘司机听,只好翻译为:“她没事,你可以走了。”

原来他们俩每个礼拜坐公交车是去附近另外一个小镇赌钱!那里可能是一小块印第安人领地。美国法律为了表示当年白人对屠杀印第安人的歉意,通过法律,任何人都不许买印第安人的土地,只能租,这样可以确保他们世世代代都有稳定的收入,另外,只有在印第安人的领地上才能开赌场,这样更是让包括拉斯维加斯在内的原住民发了大财。这俩中国老嗲嗲老娭毑因为零用钱很少,就选择坐免费公交车去小小地赌一把。我想可能那些赌场吃饭也是不用钱的。

后来又碰上一位年轻很多的华人太太,大概六十来岁年纪。她儿子好像在这个城市工作,她来投奔儿子,但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自己一个人住,即使她也不会说英语。她也很难得见到一个中国大陆来的,愿意听她说话的人,和我说了他们那栋楼的一些情况。貌似他们的公寓并不小,有一间卧室,一个客厅,而不是只有卧房。她和那对老夫妻认识,但可能关系并不是很好,因为差不多是两代人了。她也是去赌钱的。华人到了美国不会说中文,好像只有这样的地方可以去。

过了几年我在曼哈顿和两位华人老太太吃饭。她们都住在唐人街。其中一个是80年代从广东偷渡去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一直一个人,一直打工,一直不会说英语,待付眼镜,其貌不扬,感觉很沮丧。他们住在同一栋唐人街公寓楼里。另外一个是湖南株洲去的,刚去美国不久,儿子在美国比较成功,好像是一名医生。她也选择了自己一个人住,而不是和儿子住在一起,即使不会说英语。他们一家不管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在美国都代表了勤劳而聪明的那部分中国人。因为这位老太太刚去美国几年时间,就拥有了几家洗衣店。

到底是唐人街的土著,她们带我吃的那家估计是香港人开的中餐馆给我印象深刻,便宜又好吃,还地道。我在美国吃得最过瘾的中餐馆。

我是在唐人街社区的一次周末义务英语培训课上认识她们的。我一个朋友每两周去那个社区服务中心给当地华人免费培训英语。可惜这个朋友中文水平有限,这些华人老太太老先生英语也很有限,需要一名我这样的翻译协助才能维持正常上课效果。后来她们就请我和他们的老师吃饭表示感谢,顺便逮着机会给我介绍女朋友。

我们这地球上有几十亿人口,竟然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如此不同!相对而言,我很尊敬几个去美国的华人老太太,不管是不是利用美国的福利制度漏洞给自己谋利,她们都在尽可能不给家庭增添负担。语言是一个很难攻克的难关,对于上年纪的人尤其是。可惜现在的外语教学方法还是和几十年前一样。也许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改变这个状况。

如果有人问我,美国的老人平均而言是不是比中国老人更快乐,更幸福,我的回答很可能是 “否”。我觉得美国老人虽然独立,但真的很孤独。他们的平均文化水平远远超过中国老人,却不见得更能适应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更能处理老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美国一直很稳定,这些美国老人如同生活在温水中的青蛙不懂应变。而中国老人就什么灾难都经过了。。。

相对而言,中国的中年人可能面临的人生压力比美国同龄人更大,因为很多和父母同住,几乎每个父母都会唠叨,几乎每个家庭都时不时会有两代人之间的争吵埋怨,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相差很大的两代人家庭。在美国就没有这样的事情,他们两代人之间文化程度差异不大,也不住一起。

不过好在中国这种紧密的家庭关系有一个重大好处:祖父母可以义务带孩子,这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成本,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好处。美国老人享受充分自由的同时,也消耗了美国社会大量的医疗资源。他们一天到晚吃药,看这病看那病,吃垃圾食品。大把闲暇时间却不愿意帮一帮自己的孩子带孙子。

很好奇,等我们这一代人老了,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家有老人和适当的家居环境

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比中国做得好,但是开发商在建造房屋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用心考虑老人的需求。绝大部分的房子都是为健康成年人设计的,还有他们的孩子。人在步入老年之后身体灵活性降低,以前踮脚可以拿到的东西,可以关掉的开关或者窗户现在都做不到了。一些小的细节本来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一旦房屋主人不如老年,或者家里增加一位老人居民的话,就会变成大问题。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将镜子悬挂在下沿离地1米高的位置,则老年人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也可以看得见镜子。这样就可以避免他们站在潮湿的卫生间瓷砖地面上梳头、吹干头发。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宁愿忍受一些房屋设计方面的不便,也不愿意在自己成为老年人的时候对房子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或者购买一些老年人采用的设备、技术等,因为那些设备往往可能和医院或者老年疗养院的设备看上去没什么区别,让人心情不好。另外,人老了往往也不习惯改变生活环境。
如果我们的房子从一开始就设计了足够的给老人用的墙边扶手,楼梯间扶手,轮椅坡道等。这样到了自己变老的时候就不会觉得不舒服。尤其是卫生间的扶手往往可能是救命的设计。
我们购买的床有些可能并没有传统靠背,虽然式样很好,但是家有老人的话,他们对床的靠背是必须的。类似的家具设计和选择还包括卫生间的软凳。健康成年人和孩子不在意卫生间能不能坐下,但是家有老人的话这个就让他们感觉安全和舒适很多。你可以想想让一个老人在卫生间的光滑地板上站着套上裤子是多么困难而危险的一件事。
很多把手、水龙头、工具等的设计需要考虑患有手部关节炎的老人能够抓得住。
老人的视力一般会下降,很多打印的东西需要字体足够大。相似的,开关如果用两种不同的对比鲜明的颜色比如红色和白色会让老人们一眼就看见。
给老人准备的拐杖等不需要好看,也不能只考虑结实,还要考虑是否一眼就能看到。最好是颜色明亮,方便抓住。类似的还有给老人用的带轮子的助行工具等。
在美国,居民在家里受伤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跌倒、烧伤和中毒。其中跌倒是排第一的老百姓受伤住院的原因,对老人尤其如此。明白这一点就会让我们的老年公寓设计和普通住宅设计有所侧重。这里的中毒主要指的是药物不适应,简单说就是吃错了药,并不是有些中国老百姓想到的老鼠药和农药中毒。
作为设计师,尤其是我们公司作为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区住宅方面的专业人士,还需要明白每个年迈阶段的老年人群所需要的特殊照顾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80多岁的老人,有些社区或者某一层楼主要是给那些患有老年痴呆症患者设计的,有些主要是给需要轮椅进出的老人设计的,有些则可能是给已经完全不能动需要全天候医护照顾的老人设计。这些不同的情况对我们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国家的法律规范和众多老年协会、慈善组织、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报告等对我们的设计提出了很详细严格的要求,这一点中国是需要向美国学习的。

老人房室内设计一般准则

由于我们的老人公寓和老年社区设计项目一般都会由我们总包,包括样板房的室内设计往往也是我们负责以防止一些细节方面脱节。所以我们公司是有室内设计部门的,而我们的室内设计师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常用的室内设计知道原则,希望对中国的读者有参考意义:

  1. 我们的镜子的下沿距离地面都是1米,这样老人在坐着的时候就可以化妆、梳头、吹头、刮胡子。
  2. 我们的摆设配饰往往都是单数,避免双数是这样更活泼轻松。
  3. 沙发等家具都是布艺的,双层面料。
  4. 桌子和台灯的组合是最常见的,其高度是有讲究的,桌子和桌子上面的台灯的高度差距不超过10公分,可以是台灯高一些,当然也可以是桌子要高一些但是都不能超过10公分否则不协调。
  5. 大部分房间我们都有一根明显的腰线,腰线以下的颜色比上面要深一些。
  6. 我们很少用玻璃面的桌子或者咖啡桌。因为实木的桌面给人更为安全稳定的感觉,尤其是使用圆桌而不是方桌子更让人感觉安全因为完全没有了棱角或者破碎的可能。
  7. 老人房包括老人活动的公共空间,我们都注意用老照片作为装饰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过分抽象的艺术品。这些照片和艺术品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10公分左右,不要太远也不要太近。尤其是不能超过20公分。

美国室内设计师EMILY HENDSEN 设计的老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