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意志力

当孩子不断强调:我不想/我就是不想。。。的时候,这是一个什么信号?

本来这篇文章的标题结尾是这个问句:应该怎么办?后来我改为了这是一个什么信号?这两个问句暗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对应动作,一个是思考 – 先理解这是一个什么信号,另外一个是行动 – 我该怎么办。

绝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问:我该怎么办?基本上没有几个家长会问,这是一个什么信号?

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有这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总是先行动,如果行动有效,就不思考了,如果行动遇到阻碍,实在是没办法了,再来分析问题,再来请教别人。孩子在学校只要没有出现抑郁症状,就塞进去再说,也是类似的行为动机和思维习惯 – 先做了再说。

我跟大多数成年人不一样的地方之一就是:当一件麻烦事情出现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思考,而不是马上要反击,或者辩解,或者一顿责骂甚至打。这既是两种很不一样的行为模式,更是两种很不一样的大脑模式,据我所知,下意识的,第一时间出现的未经多少思考的行为,往往是大脑模式决定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本能反应,这些本能反应决定了我们的家庭关系,和人生旅途。

我认为这种差别大部分也是天生的,少部分是后天形成的。

不信你看幼儿园,小朋友就会有这样的差别,有些是行动派,做很多事情不动脑子,有些是思考派,在需要动脑的游戏方面会明显超出同龄人,玩游戏则可能会慢半拍。

有科学家观察到过这样的现象:那些小时候容易受惊吓的孩子,长大以后更多机会成材。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两种大脑模式的区别:思考先于行动的孩子,经常在思考,很多时候是深度思考,一旦被打扰,就会被惊吓。而从小习惯于深度思考的孩子,会有很大概率看透很多大多数人看不透的事物本质,从而引起社会的重视。

但是过于强调深度思考也是不合适的,甚至是危险的,比如自闭症患者,他们的大脑可能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深度思考,导致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严重缺乏。阿斯是轻度自闭症,所以阿斯这个人群中不少会擅长深度思维,同时也是思考强于行动的,整体而言,阿斯看待很多抽象事物的能力要强于普通人,比如哲学、艺术、心理学、科学、数学等等,都属于抽象世界。而那些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则很少是阿斯,因为这些领域都强调社交、动手能力,参与的项目都是看得到的。

回到标题这里。

当一个孩子经常说:我不想/我就是不想…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你要他做的事情都是现实世界的必备技能,而他可能天生不擅长也不感兴趣,如果一定要让他达到正常人的标准,对他来说是个过于沉重的负担。这一般不是态度问题,也不是不懂这些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而是一种本能的拒绝 – 因为对他来说这个任务太重了,会压垮自己的身心健康。

很多思想活跃的科学家艺术家,家中都是凌乱的,因为他们不想在整理家务上花时间,这并不是懒惰。如果让一个普通人每天花几个小时去画画,坐在电脑前去做科研,如果不做就说他懒,我估计也会将这些正常的普通人压垮,然后说太不公平,他也肯定会不断说:我不想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不动,我就是不想去整天画画!

这个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以及差别对待的重要性。我们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性,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其他人可以做到的,我的孩子肯定可以做不到,如果做不到,那肯定是态度问题,其实往往不是。而当家长过于笃定的时候,这种压力就会坚持不懈地压向孩子,最终将其压垮,然后需要很久很久才能恢复。

从抑郁症恢复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耐心,这都是因为之前的压力太大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