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话里有一个词,叫做 ”化生子“(音),意思是那些不会赚钱只会花钱,吃喝嫖赌抽大部分都会的富二代,这个角色在余华的小说《活着》里就有,主角富贵就是这么一个化生子。历朝历代任何地方都有,这似乎是一个曾经在原始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基因在起作用,因为它曾经起过重要的正面作用,所以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这个基因仍然在人类社会广泛存在,而且几千年间都不间断。
有些人不是化生子,因为家里本来就穷,但同样不会赚钱只会花钱,甚至还要干点坏事,比如吸毒什么的,这样的人更多。
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做什么都喜欢强调后天环境,可是这些穷人家的子弟,身边往往完全没有人是这样子的,比如如今的农村社会没有几个农民吸毒,而且大部分人还是勤劳的,如果说他们是后天环境影响,那有点强词夺理。我们就有两个比我年纪小的邻居是类似这样的角色 – 家里情况本来就比较差,但这两个男的就是不能外出工作赚钱养家,大多数日子都是在花父母的钱,其中有一个是吸毒者,另外一个在家里玩游戏多年不下楼。
后者很明显是一种心理障碍,他跟我有过一次交谈,说他做什么都害怕失败,而且不愿意从底层做起,要做就做得像模像样,但是没人会给他投资做什么,想打工的话他更是不会找得到雇佣他的人。
他有一个同样有一点心理障碍的阿斯父亲。
那个以前的吸毒者有一个性格类似的母亲,为了打牌很多家务活都不干,常年抽烟,买不起最便宜的烟,会找人要烟抽。。。这个妇女有个邻居大妈,甚至比她更糟糕,一个人住在老家,常年不打扫,据说满地都是烟蒂,很少做饭,灶台脏得不行。
所以并不是只有家境好的家庭才会有这种恶习。
我一直强调基因,还有这么一个证据:我的一个朋友是长沙市区人,他一直是一个做事不稳妥,不会赚钱,打工经常被炒的人,在他大约四十岁结婚之前长期潦倒。他跟我说过,他父亲,他爷爷都是他这种情况。他爷爷本来出生在长沙市的民国富商家庭,是典型的化生子。到他和他父亲这两辈人,家里已经没什么可以化的了,但骨子里和爷爷差不多。
他妹妹和他不一样,更像母亲。
现在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和他们类似:很多事情知道应该戒掉,但就是戒不掉,比如玩手机打游戏,很多事情知道应该去做,但就是做不到,比如锻炼身体。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干脆玩通宵,过一天是一天。
以前这样的人少很多,部分原因是因为那时候家庭条件都不好,很小都要干活,慢慢地积累了不少基本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大都是合理的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要求,比如做家务、放牛割草喂猪下田干活等等,但是后来我们开始卷,家长开始向孩子提出很多越来越不合理的要求和学习任务,比如晚上十点钟才从学校回家,竟然还要再出去上补习班。。。学校开始变得越来越不近人情如同屠宰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那些本来内心相对脆弱的人会暴露出他们的弱点,让他们难堪,不再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做那些应该做但是不想做的事。
碰到这样的情况,只能耐心等候他们自己选择最开心的状况去生活,哪怕就是通宵玩游戏,毕竟这可以让他们开心 – 他们的整个童年也许都没怎么开心过,需要补回来,需要付出健康的代价也要补回来,让心力恢复增长,没有其他方法。打气、喊加油是最没用的,甚至只有副作用,因为内心的力量不会招手就来,如果是,他们根本就不会到如今这样的地步。他们很多之所以抑郁和狂躁,是因为很多事他们想做也知道应该做,但就是做不到,不是不想做,每次喊加油,其实都是在挖苦他们无能,所以千万不要对抑郁症患者喊加油。
所以如果真的身边有这样的人,首先是充分理解,很多人的行为是几乎不可控的,真的关心他们的话,就教他们一些工具,而不是重复说教,认为对方很蠢或者很固执,另外如果真要讲一些道理,就跟他们讲什么导致的成瘾行为,而且跟他们讲,成瘾行为是可以治好的,这些才是他们需要的。
假如现在的生活作息时间确实有害,那也只能一步步来。
有哪些工具和方法可以戒掉一些成瘾行为,培养一些正常健康的生活习惯呢?根据我目前为止关注到的资料,以及别人的介绍,做正念练习是有用的,我的分析是,这种练习能够聚拢人的发散的心力,给自己增加信心。如果你不懂什么叫正念,它和冥想差不多。
还有一个工具更简单,就是我经常推荐的,每当自己要做一件事情之前,比如做自己很想做的,玩手机游戏,或者比如做很不想做的,去找一个不喜欢的人对话。。。先闭上眼睛,抬头看天三秒钟,默念一句话“我要让大脑里的理性长得更强大一些!”
只有当长期被压制得虚弱得理性思维成长得强大一些,才有力量去对付各种瘾,包括暴饮暴食和玩游戏等。
幻想自己的脑海里生活着两个人,一个孩子,叫做理性,一个心魔,叫做瘾,在做正念练习时或者冥想时,不断想象这个孩子如何用自己的灵活与坚持,去对抗这个心魔,哪怕被揍得鼻青脸肿,仍然会爬起来,最终每次都将心魔打趴下,并且将这个丑恶的东西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