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跳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情绪控制能力弱的根本原因

1

昨天参加一场由Kang Kang 组织 的PCA 慧心人本心理学小型聚会,中午吃饭的时候 NoNo 老师 的发言给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他也是在长沙做西方自由教育的老师,跟我的情况很类似,没有团队,自己一个人带学生开展融合了文化教育的户外活动。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说了很多自己的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感悟,我百分百赞同。

比如说:“父母的存在,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幸福并不是绝对必要条件。有些孩子,一辈子都有父母在身边,还不如一生下来就是孤儿会过得更幸福。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很多控制型的父母对孩子一生造成的伤害,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

我补充:“对那些跳楼孩子来说,在他们的短暂一生中,可能还不如从来没有父母。比如说,武汉那个在教学楼扇了儿子一耳光,结果导致儿子当场跳楼的母亲。”

我吃惊的是,一起吃饭的,对心理学都有一定基础的人中,竟然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控制型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还有,武汉那个强势妈妈的行为很明显表示她有心理疾病,可大家仍然都只是停留在谴责她这个肤浅的层面。我猜有一些更可耻的人还在谴责那个跳楼的少年。

看来,社会大众,包括 PCA这个号召要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流派,以及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流派,都根本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或者说根本没有做到 PCA 喜欢用的一个词 — “看见”,所谓看见,应该是看到每一个人身上的痛苦,而不是看到一个人的过错或者优秀。

我猜想那个跳楼儿子身上可能也有心理疾病,他们母子俩一直都在等着被拯救,被理解,但没有,起码这是一种可能性。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以及很多自称学习了很多的父母,应该要开始反思自己,你到底有没有“看见”别人。

你可以争辩那个妈妈不是心理疾病患者,但至少要承认她绝对是一个控制型的,情绪控制力弱的母亲,而情绪控制力弱的人往往都是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是阿斯和自闭症患者的典型特征。

很多抑郁症患者其实也是类似的原因,就是不够圆滑,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抑郁是结果,原因是不能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情绪控制力一般弱。

2

大多数问题孩子的家庭之所以焦虑和痛苦,主要都是因为孩子的自控力,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这个方面的弱点其实已经体现出来了,但只有少数敏感型人格会注意这些,因此也没有用心去提升这个方面的弱点,导致到了青春期前后,少年情绪失控时,才猛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到处去找原因。哪怕在这个时候,家长们仍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弱点,除了一味地斥责,但这就跟斥责一个从小瘦弱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跟其他强壮健康的孩子那样挑担子一样,是不公平的。

青春期孩子的怒气很多时候是因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并不是因为压力,更不是因为不懂事或者懒惰。父母坚信自己是公平的,坚信自己没错的,完全不去考虑另外的可能性,即使努力学习,尝试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但还是会受到很多社会成见的影响,而孩子明明受了委屈,但是因为年龄和能力不够,无法从心理学或者逻辑学的角度为自己辩解。

举例来说,阿斯中可能大多数都是不修边幅,不打扫卫生的 – 不是全部 – 社会对这一点就无法理解,无法接受,其实很容易解释,在不同人的眼中,同样的事物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这其实很正常。你认为每三天至少洗一个澡是每个人必须做到的,这本身就是一刀切,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喜欢一刀切的人甚至可以说成是一种心理疾病。

我可以为这个群体就这个不洗澡的问题来辩解一番:我就是一个不勤洗澡的人,在我看来,洗澡和个人卫生没那么重要,我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花时间,比如说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比如说,创作一幅画,比如说,写一本小说等等。那些强调洗澡的人,一般来说,在抽象思维领域都是不如我们的,大家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