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盂奇
灵官真显应,镇余家,护新塘,祀奉赵元帅,赐福唐湾,金银堆满财坡里;
将军逞威风,进杜冲,出芦洞,追随汉寿亭侯,大战长沙,鲜血染红九溪源。
王盂奇
灵官真显应,镇余家,护新塘,祀奉赵元帅,赐福唐湾,金银堆满财坡里;
将军逞威风,进杜冲,出芦洞,追随汉寿亭侯,大战长沙,鲜血染红九溪源。
作者:黄建庄,摘自《金井漫话》
“打醮”是当年民众集资请道士设坛祭神,禳灾祈福的一种迷信活动。解放以前,家乡年年有这活动。
我记忆犹新的是1934年。这年九溪源地区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六畜兴旺,当地民众为了答谢上苍和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自愿集资请来十多名道士,在九溪源溪源庙设坛打醮。
神坛设在溪源庙的戏台上,坛上悬挂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等神相,两边摆设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和四大天王等纸扎菩萨,显得肃穆而神秘。道士在坛上敲打法器,诵经念咒,烧香焚表,好象真有禳灾祈福之神功。
醮期长达九天,远近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求神者不断,热闹非常。从而也引来四面八方商贩云集庙前,庙前地坪上满是帐棚,卖烟、酒、饮食、南货、百货的无所不有,耍猴玩把戏的赶来助兴,自发地形成一个非常热闹的集贸市场。
打醮是一项迷信活动,但也是民众喜庆丰收和民间物资交流的一种形式。
当时,我父亲黄菊林先生正在溪源庙教私塾,适逢盛会,他为醮坛书写一幅对联贴在戏台两边柱子上。时隔六十余年仍记忆末忘,特抄录如后,以助乡亲们对昔日民俗的回忆:
注:当时打醮的日期正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开坛,故 对联开头即标明“重九节”。